原标题:淮安为没“帽子”、缺头衔、学历低的优秀产业人才开辟绿色通道

  破“四唯”,人才评价企业说了算

  淮安市第四批产业人才举荐名单近日公布,作为新增的30家产业链重点企业之一,江苏汉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位技术骨干入选举荐名单,享受和博士同等的人才待遇。“产业人才评价机制创新后,普通技术工人也能搭上‘人才专车’。”消息传来,该公司技术人才团队备受鼓舞。

  没有论文不能评职称,证书不硬不够格,学历不高也不行……这些问题曾困扰不少产业创新类人才。特别是一些制造型企业,集聚了大批掌握现代生产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员,他们对更高层次人才政策和福利“可望而不可及”,获得感不多、荣誉感不强。无法给予其有效激励,成为这类企业的“心病”。

  能否将人才评价的话语权交给用人单位和市场?近年来,淮安探索建立产业人才举荐机制,通过制定举荐企业评价标准、赋予企业人才举荐权、定制化提供高水平人才服务等,大力破解企业普遍反映的优秀产业人才因为没“帽子”、缺头衔、学历低而难以享受人才政策的问题。

  “我们围绕重点产业、特色产业发展,将近3年认定投资额、近5年人才集聚度、国家级专精特新‘小巨人’企业等要素,纳入举荐企业基本评价指标,为在行业领域内具有引领作用、先进研发水平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,开辟常态化荐才‘绿色通道’。” 淮安市委人才办主任姜洪洋介绍,目前,全市已有130家企业进入举荐“白名单”。

  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第四批产业人才举荐名单上时,37岁的南高齿(淮安)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数控工程师李晨惊喜不已。李晨中专毕业后一直在企业工作,学历、资历方面都不具优势,但因推动大兆瓦风电主齿轮箱产品实现生产时间和原材料成本双降,为企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,他在此次举荐中脱颖而出。

  针对传统人才评价“四唯”问题,淮安紧扣产业发展需求评价使用人才,树立“谁用人、谁评价,谁需要、谁举荐”导向。如何评价人才,由企业说了算。在企业认可的前提下,该市工信、组织等部门成立联合考察组,深入企业对举荐人选开展考察,不在年龄、学历、职务、职称等方面设限,而从是否全职、薪酬水平、在企作用发挥等方面着手,对举荐人选进行研判,最大程度尊重企业意见。目前,全市产业举荐人才共有297人,其中取得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技能人才占比超过20%。

  “我老家在外地,来淮安后一心扑在工作上,对小孩缺少陪伴。人才服务专员得知后,为孩子转学的事情忙前忙后,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。”天合光能(淮安)科技有限公司M3厂长刘飞说。

  近年来,淮安市重特大项目突破成势,集聚了一大批像刘飞这样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。这些“新淮安人”迫切需要解决子女入学、住房安居等问题。今年上半年,淮安市委人才办进一步优化产业人才举荐制度,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也纳入举荐范围,以实际行动及时回应解决人才的“关键小事”。

  今年以来,淮安不断拓展举荐服务的外延和内涵,对经认定的举荐人才,发放“淮上英才卡”,提供子女就读优质公办学校、免费体检和绿色就医通道、30万元购房补贴等便利化、高品质服务,定期举办产业人才沙龙、联谊等活动,增强举荐人才的融入感和归属感。

 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强化人才激励机制,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、为人才松绑。实施产业人才举荐制度,正是淮安市“向用人主体授权”的生动实践。

  “实行‘谁用人、谁评价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都是为了推动人才链、创新链、产业链深度融合,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。”淮安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同志表示,将进一步深化企业人才评价改革,探索实施企业举荐资格积分制,精准考量人才技术能力、实际贡献、企业认可、社会认同等因素,构建更加全面、更加多元的举荐机制,持续提升人才服务供需对接精准度,为增强企业主体育才用才动能、激发产业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提供有力机制保障。(林元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