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从修船起步,南通船舶海工产业集群加速迈向世界级
40多艘“首制”从这里驶向全球
今年以来,南通造船完工量、新接订单量、手持订单量均大幅增长40%以上,企业交付、手持、新承接海工装备超150艘,预计全年船舶海工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……9月12日,2024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(南通)发展大会暨船舶海工产业展开幕,南通市市长张彤公布的一组数据振奋了会场。
造船业产业链长、零部件多、关联度强,被称为“综合工业之冠”。集“黄金水道”与“黄金海岸”于一身的南通,是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江海深水岸线的城市,发展船舶海工产业,自然禀赋得天独厚。尽管如此,“南通船队”的产业进阶之路并不平坦。
金秋时节,地处长江入海口北支的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里,一艘艘建造中的船舶、海工装备摆开“巨人阵”,整齐排列在18.8公里岸线上。“这景象,10年前根本不敢想!”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党工委书记任锴胜介绍,2007年,波罗的海指数攀升至11793点的历史最高点,全球造船业迎来大繁荣,江苏沿江船厂也遍地开花。此后,伴随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石油价格下跌,波罗的海指数跌至冰点,投入巨大的船舶海工业猝不及防,不少项目“刚起锚就搁浅”。
一组数据可见行业“洗牌”的惨烈:江苏船舶制造企业曾有千家左右,如今只剩200多家。作为南通船舶海工产业重镇,至2015年底,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的船厂从17家缩减到15家,其中9家被国有资本、上市公司收购或控股参股,有的造船岸线甚至历经几轮易主。
振华启东海工就是通过收购道达海洋重工,成为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新成员。该公司总经理孙敏锋回忆,那时各家企业都特别“卷”——卷订单、卷成本、卷工期。尤其是散货轮订单,技术门槛低,卷到最后利润极低。市场一旦下行,就有不少船企倒下。
历经市场风雨洗礼,“南通船队”重新校准航向。南通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不能再搞“内卷式”竞争逐渐成为行业共识。这些年,南通船企最大的变化是,不再集中在产业低端互相“拼杀”,而是各自锚定方向修炼“独家绝技”。与此同时,企业间的协作明显加强,产业聚链成群,共御市场风浪。
今年4月,江苏华滋能源建造的国内首制A型LPG液货舱在启东交付,溯江而上70余公里,这个长22米、宽45米、高31米的“超级罐头”,将为惠生清洁能源建造国内首座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(FLNG)服务。FLNG能够在远离陆地的海域直接将开采出的天然气液化并储存,是海洋天然气装备中最复杂、造价最高、附加值最大的产品,被称为船舶海工行业“皇冠上的新明珠”。此前,此类大型FLNG全部由国外企业设计制造。
优势互补、各展所长,这样的携手共进已成常态。在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,启东中远海运海工建造的全球最大规格浮式生产储油船接近竣工,该船钢结构量约2.6万吨的艏总段项目即由振华海工“分包”建造。而振华海工建造的全球舱容最大、国内首艘双燃料动力系统耙吸式挖泥船“新海鲟”号,船体“心脏”部位的1550立方米镍钢双瓣型LNG储罐,则来自园区企业中集太平洋。
万众一心造大船,从修船起步的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已集聚规上企业370家,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37家,船舶、海工规模分别占全国的1/10、1/4,全球最大2.4万标箱集装箱船、全球最大双燃料汽车滚装船等40多艘“首制”从南通驶向全球。
规模更大的“船队”正在组建。2022年,南通成功创建全国首批“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”城市,由南通牵头的通泰扬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成为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唯一的船舶海工产业集群。截至目前,通泰扬船舶海工集群共拥有国家级创新载体18个、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(产品)16个、上市企业86家。
“发展海洋经济,船舶海工装备必须先行。”工信部装备二司副司长李毅说,江苏作为我国船舶工业的重要基地,产业高度集聚,造船三大指标常年稳居全国第一,在全球也占据重要地位。面对新形势、新任务,要强化产业集聚发展、促进创新成果转化、深化开放与合作,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迈上新台阶。
聚智聚力,向“新”而行。9月12日开幕的船舶海工产业展吸引了411家企业参展,中远海运重工、招商局工业、振华集团、中集集团四大央企首次以总部展团参展,芬兰、荷兰等国以及中国香港也首次组团参展,美国船级社、日本船级社、意大利船级社以及上海交大、哈工程等高校均首次参展。
“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《决定》明确,支持南通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。”张彤说,南通将锚定船舶海工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、国际化方向,加快补齐建强关键配套设备、核心零部件、基础材料链条,促进研发设计、集成总装、检验认证、维修运营、融资租赁等船海专业服务与生产制造协同发展,奋力向世界级船舶海工集群迈进。(徐 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