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取材无锡堰桥“一包三改”

  锡剧《太湖春早》唱响改革故事

  9月20日晚,由无锡市惠山区锡剧艺术传承中心、无锡市锡剧院共同打造的锡剧现代戏《太湖春早》在紫金文化艺术节登场。故事开场,一篇40年前的《人民日报》头版报道,唤回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改革记忆。

  1983年,无锡县堰桥乡(现惠山区堰桥街道)借鉴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,对乡镇企业管理实行综合性改革。次年,由这场改革总结形成的“一包三改”经验被推向全市、全省乃至全国,有力助推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,进而形成享誉全国的“苏南模式”。何为“一包三改”?“一包,是乡镇企业经济承包责任制;三改,是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,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,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。戏中向阳服装厂在改革大潮中的敢创人先,是锡商精神的一种时代体现。”锡剧大师王彬彬第三代传人、剧中堰桥公社党委副书记叶立新饰演者王子瑜说。

  “敢”是这部大戏的主题词。淬炼于近代无锡工商业发展史的锡商精神,核心内涵之一就是“敢创人先”。“敢想敢做、敢为敢当、敢迎风霜、敢走险路、敢于追求、敢斗恶浪、敢于梦想、敢于向前、敢立潮头、敢领风骚……”剧中,一段一气呵成、明快嘹亮的“彬彬腔”,精彩诠释了改革者坚毅果敢的动人风采。

  “大呼隆,大锅饭,养懒助惰成癣瘢”。为了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,剧中改革者“适应市场需求,考勤纪律不能少,奖勤罚懒按律条,因人设岗依需要,记工计件取酬劳”,因此遭到了巨大的阻力。工人们骂叶立新“自己端着铁饭碗,却要砸我的泥饭碗”,甚至伺机报复,几次割坏他的自行车轮胎。“停、停、停,行、行、行,是行是停是停是行难煞七尺男儿叶立新……”这一处,表面说自行车是行是停,实则映照了改革者在困难阻力面前的真实心路。在无锡市锡剧院院长、叶立新爱人饰演者蔡瑜看来,就是这段戏,精彩诠释了戏曲的守正与创新,“有圆场,有抢背,好的现代戏不是简单的‘话剧+唱’,戏曲程式用得好,将为作品增添更多魅力。”

  锡剧是江苏省代表性剧种,也是无锡的一张文化名片,“太湖一枝梅”如何绽放“满园春色”?蔡瑜介绍,近年来,无锡市锡剧院坚持“多条腿”走路,创排了《泰伯》《蝶恋花·沈琬》《红豆》等多部作品,涉及多个题材领域,更兼顾“大戏”与“小戏”。其中,《红豆》取材于南梁时期发生在无锡的古典爱情故事,是全国首部小剧场锡剧。“在戏曲传承创新和文艺院团建设发展的道路上,一样要有‘敢’的精神,要敢于尝试各种不同的题材、更加多元的形式,逐步明确自身定位、打造自己的风格气质。”蔡瑜说。(冯圆芳)